一家上海百亿私募的招聘启示,暗示“分家”信息。
(资料图)
这家私募曾是“流量明星”,赶上了“抱团股”行情。内部有着两位基金经理,彼此之间独立管理产品,一起创业有七年之久。
如今,两人决定在内部“自立门户”。
你没有看错!
就在这家私募的内部!
这种“一伙人”“分灶吃饭”的设想,是如何实施的?
招聘启示“有蹊跷”
公开信息显示:石锋资产正在招聘1名TMT行业研究员。
最为关键的是:这名行业研究员入职后,隶属于石锋资产的事业一部,并非传统的研究部门。
“特定”的岗位职责
石锋资产招聘启示中,对岗位职责有如下描述:
跟踪分析分管行业的动态、信息和行业政策,撰写行业信息点评和行业政策市场效应分析;
对行业和公司基本面的数据进行连续跟踪和准确分析,同时根据事业一部基金经理的研究需求,对目标上市公司进行重点研究,通过有效途径获取投资信息,及时而全面地完成研究任务;
按照事业一部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完成研究报告,向事业一部提供投资建议;外部联络与沟通,与券商研究所及其他基金研究员交流行业研究成果,探讨热点问题。
简言之,这位研究员汇报的对象是事业一部的基金经理,这个部门有着“特定”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。
两位基金经理“各管一摊”
石锋资产成立于2015年7月,受托客户资产200亿元人民币,是业内近年崛起的百亿私募机构。
该公司旗下有两位基金经理分别独立管理产品,两位基金经理分别为崔红建、郭锋,对该私募的持股比例分别为55%和45%。
来自渠道的消息显示:目前石锋资产40人左右,其中投研团队至少15人。
而资事堂获悉:这家私募最新投研架构分为:投资事业一部、投资事业二部、基础研究部。
其中,两个投资事业部分别由基金经理崔红建、郭锋执掌,二人对事业部有独立决策权,两个事业部由有经验的资深研究员组成。
基础研究部属于“共享部门”,两位基金经理可以提出一些定制化的研究需求,在这个部门范围内研究资源也可以共用。
另据了解,这个基础研究部的人员构成,主要是通过招收应届生进行自主培养,团队内部按板块划分,每个行业的研究3位左右。
此种架构私募“罕见”
事业部是一种资管公司的组织形式,通常指在母公司体内拥有独立核算、独立运营、经营自主权限的部门或团队。
在中国基金行业,曾有公募机构实行事业部制,但绝少私募机构涉足。
这一方面是因为私募机构通常激励机制本来就灵活。另一方面,也是因为私募团队的核心比较精干,没有太大的驱动力去成立事业部。
同时,部分私募基金经理一旦“羽翼渐丰”后,往往决定自立门户,直接创立私募,无需公司内部做太多革新。
因此,石锋资产内部采取事业部模式,在私募圈显得颇为“罕见”。
曾经的流量明星
石锋资产在2020年的私募圈曾有过“冠军级别”的业绩。
当年,A股风靡抱团股行情,崔红建和郭锋的产品均实现了年内翻倍的强势业绩。
崔红建此前曾在信诚基金、平安资管任职,郭锋早年曾任职于华富基金、东海证券资管部。
由于在2020年牛市中业绩突出,石锋资产之后吸引了大量资金申购,快速晋升百亿私募阵营,并成为“流量明星”。
转眼至2021年一季度,抱团股“解崩”,石锋资产的产品遭遇大幅回撤,成为当时市场的热门话题。
另据了解,崔红建和郭锋两人策略相关性较高,2023年上半年代表产品收益分别为-13.39%、-14.74%。
还有消息称:石锋资产两位基金经理管理的规模“旗鼓相当”。
一场变相“分家”
股票私募圈,一家私募内部有多个基金经理,且独立管理产品的情形,并不少见。
这类私募机构中,不时会有基金经理选择离开,自立门户创立新的私募机构。
若一位基金经理重新创立私募,则要搭建新团队,包括研究员、风控、市场以及运营,需要完成申请私募管理人→正式完成备案→沟通代销渠道→募资→产品运作,这一过程中产生不可估量的金钱成本、时间成本、精神成本。
市场情绪忽冷忽热,私募备案的要求不断提升,代销渠道对产品准入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,新成立的私募越来越难掀起“浪花”。
反观石锋资产的事业部制,既能满足两位基金经理“单打独斗”的深层次想法,也可以厘清各自的权责利,不失为一种创新。
而这类组织形式,能否持续畅通发展,也非常值得观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