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5日上午,岚山区安东卫街道竹云山庄小区外已有人陆续出摊。夏日的阳光烤的马路升起一股股热浪,而这段近100米长的便民疏导点,一顶顶蓝色帐篷底下凉风阵阵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卖炸串的董立梅大姐今天出摊时间较往常提前了半小时。
“带着孩子来的,怕耽误事儿,提前来一会儿把摊位支好。”董大姐忙碌期间,4岁的女儿就在阴凉底下玩耍。
帐篷是前几天支起来的。在这之前,她“尽量不带着孩子一起来,因为天太热”。但现在,这里既干净又凉快,没人看孩子时就一块带来。
说话间,董立梅已经熟练的把摊位收拾好。她指着三轮车摊一旁说,以前在车子旁边支张桌子,摆上各类肉、菜,全在太阳下晒着,卖一阵就快走,晒久了怕东西变质。
而现在,十顶帐篷撑起了长长的一大片阴凉地儿,摊主们不慌不忙等买家上门,买家不急不躁挨个摊位选购。
一旁正在支摊位的韩仲艳歪过头来插话,“夏天大伙嫌热不愿出门,东西卖的也少,现在可真是好,自从有了帐篷顾客也多了!”
正说着,旁边卖凉菜的小伙子汪麟轩抢过话头,“你看我这个餐车,虽然有个金属顶棚,但到了中午头太阳一晒就像个蒸笼,一些蔬菜很快就蔫了,现在帐篷底下完全不会热,人也舒服。”
据岚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安东卫中队负责人王伟介绍,来摆摊的多是流动商贩,原来都是露天经营。天气越来越热,安东卫街道联合执法中队,决定在这里支起一排帐篷,但要覆盖所有摊位,大约得10顶,经费是个问题。
正发愁时,岚山区政协常委张先锋在一次“到界别群众中去”活动中了解到这一难题,并主动提出,“这10顶帐篷我无偿捐赠”。几天后,原本摆在太阳地儿里的便民疏导点就撑起了一顶顶蓝色帐篷。
临近中午,摊位越摆越多,顾客也渐渐增多,一桩桩“小”生意有条不紊开了张,便民疏导点在人来人往中热闹起来。
“岚山区政协的‘到界别群众中去’活动开展的是真接地气,委员们也是真干实事,把事都办到我们心坎里去了!”站在帐篷下,王伟将“实情”告诉大伙儿,引来一阵赞叹!
王伟说,来摆摊的基本都是靠这个维持生计的,没规划前也常有摆的,不赶他们走吧扰乱了交通秩序,还扰民,赶走吧断了他们的生活来源。
这种尴尬结束在一个多月前。安东卫街道联合安东卫执法中队,本着方便居民生活、维护流动摊贩切身利益的原则,在人口分布较集中的居住区规划了7个路边便民疏导点,竹云山庄小区外就是其中一个。
这里的营业时间分为早、中、晚三个时段,其中早上、中午分别划定30个摊位,晚上80个,全部免费。并规定了营业时间、营业注意事项,包括不占道、不叫卖、自主清理卫生等。为确保公平公正,选择摊位时采用抓阄方式,张大爷种的菜、李大妈园里的果子等,全都拿来卖。
“我摆摊卖炸串十多年了”,董立梅用手指比划了一个“十”字。说到收入情况,她打开了话匣子。过去没有固定摊位,为了躲避执法,只能推着车子到处跑。
“积攒不下多少回头客,因为大家经常找不到我。现在好了,给我们划定了摊位,还支起帐篷,现在我每天的营业额是原来的两倍还多嘞!”这是一位心直口快的摊主,每天出摊是她赡养老人、供养孩子的主要经济来源。
汪麟轩一边忙着为顾客拌菜一边说,“以前摆摊到处挪地方,从早忙到晚一天的营业额不过五六百块钱,现在固定下来了,每天营业额都不低于一千多块钱,比打工强。”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账算得明白,干的也踏实。
就在一个多月前,韩仲艳还在别的地方打零工,每天的收入主要看活多活少。她听别人说起,这里划定了免费的固定摊位,于是放弃打零工来摆摊,“摊位稳定,收入也稳定,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创业条件,我们一定认真遵守规定”。
偶尔有执法车开过来,董立梅的小女儿会提醒妈妈,“执法车来了,我们快走吧”,妈妈告诉她,“执法车上的叔叔不撵我们,他们是来为我们服务的。”
寓管理于服务,让周边居民生活更方便,让流动摊贩有稳定的摊位和收入。王伟说,现在执法时不用再与群众“斗智斗勇”,而是从为民办实事儿的角度出发,为居民的烟火生活添一缕舒适和谐,他们高兴,我们省心。(姚文凤 张云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