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滚动 > > 内容页

环球聚焦:云南省委编办帮扶师宗红土村 让“脱贫村”变成“示范村”

发表时间:2023-05-12 19:48:48 来源:云南网

2021年5月,省委编办首次向曲靖市师宗县红土村派驻工作队以来,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自身工作职责,坚持以问题为导向,强基础、补短板、提质量,在补强基础设施、加强生态治理、改善人居环境、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,解决了红土村长期没有解决的难点问题,两年时间让红土村实现旧貌换新颜,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站上了更高的新起点。

让“伤心河”变成了“幸福河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红土河是红土村的母亲河,孕育了数千亩良田,具有蓄水、防洪和灌溉的作用。由于长期缺乏修缮维护,红土河河底沉积淤泥多,河堤损毁严重,汛期河水漫灌两岸数百亩农田,农户损失严重,母亲河时常变成群众的“伤心河”。

工作队驻村以来,深入农户和一线进行走访调研,与村组干部共同商讨办法对策,积极向省委编办室务会多次汇报红土河生态综合治理方案,省委编办室务会将红土河生态综合治理作为定点帮扶重点工作之一,统筹作出安排部署。通过积极努力争取,在省乡村振兴局、省林业和草原局的大力支持下,整合乡村振兴和涉农资金800万元,开展红土河生态综合治理。治理后,红土河河道淤泥得到清理疏浚,损毁河堤得到修补加固,沿河违章建筑拆除后,建成了7公里机耕道路和1.5公里健身步道,河道两岸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。红土河成为了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,成为了群众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后花园,成为了见证新时代幸福生活的“幸福河”。

让“泥泞路”变成了“小康道”

要致富先修路。红土村村庄道路年久失修,路面破损严重、凹凸不平、积水严重。机耕路没有硬化,旱季灰尘飞扬,雨季泥泞难行。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人居环境,而且也一直制约着产业发展。

工作队驻村后,积极到省市发展改革部门多次汇报沟通,争取到390万元“以工代赈”项目,修缮村内道路39段,硬化机耕道路8.8公里,覆盖了9个村民小组和1.2万亩烤烟、香葱等种植基地,农作物耕作效率和物流速度大幅提升,基地企业、种植大户和农户实现“多赢”,补齐了基础设施建设短板,产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,全村经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,“泥泞路”成为过去的记忆,“小康道”成为今天的现实。

让“老破旧”变成了“网红点”

美丽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。张家寨村民小组是红土村中心村,村内古树参天、周边良田环绕,但由于缺乏规划和整治,村容村貌较差。工作队驻村后,拨付10万余元并整合镇村各类资金,开展人居环境整治。清理“三堆”,将房前屋后草堆、粪堆、土堆,变成菜园、花园、果园。拆除“老破旧”,改成鲜花绽放、清新别致的农家庭院。打造乡村文化墙和特色“植物园”,农家墙壁手绘农耕文化画卷,村内百年桑葚、棠梨等树木挂上自己的“名片”,呈现古朴风韵、诗情画意的乡村画卷。建设党建文化长廊,火红的党建宣传展板宣示着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仰、梦想和追求。通过打造农耕文化、庭院花园、百年古树、党建走廊等元素的精品示范点,张家寨从昔日的“老破旧”,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“网红”打卡点。

让“脱贫村”变成了“示范村”

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上,工作队坚持“硬件软件两手抓”。针对村委会办公条件较差的问题,工作队积极向省财政厅争取了专项经费15万元。对办公楼进行修缮,党员群众办事环境更加舒适;更换办公设备,大幅提升工作效率;安装互联网智能广播系统,方便政策传达与干群沟通。

此外,工作队还创新“网格化”管理方式,将原来上级各行业主管部门推行的各类“网格”,合并为一张新“网格”,实行“多网合一”,避免各类网格交叉重叠,权责不清,做到了“一张网,网所有”。通过“软硬件”提升,红土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,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显著增强,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顶梁柱。

云南网记者 彭锡 通讯员 万里

最近更新